模块化概念 模块化就是为了减少循环依赖,减少耦合,提高设计的效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一个设计规则,所有的模块都在这个规则下进行设计。良好的设计规则,会把耦合密集的设计参数进行归类作为一个模块,并以此划分工作任务。而模块之间彼此通过一个固定的接口(所谓的
概念VS功能:在几次产品会议中,经常会听到同事说XX产品就应该像XX的样、不能没有YY、ZZ功能。感觉有些太概念化。 虽然一个成型的产品,例如SNS就应该有好友关系、日志等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功能可能就没有人说它是SNS了。但是,当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是
总体来说对自己的表现只能说一般般,因为这阵子忙碌的工作,准备不算是充分。演讲就不整体转化为博文了,去掉”路盲的兔子”这个看地图Zoom的例子,也去掉我当年打RO的故事,在此简述演讲想要传达的一些观点: ●细节是否重要? 你在这一方白纸上看见了好大一块黑色、甚至
简介: 研发都通常都使用典型场景(scenarios)来理解一个系统的需要是什么和系统是怎样工作的。不幸的是,尽管研发都已这样做了,但他极少用有效的形式归档。用例(Use-Cases)就是将这些场景获取正式化、形式化的技术。 用例是Jacobson在面象对象的
今天淘宝首页的导航又改版了,和上一次淘宝商城改版一样,微博上的朋友七嘴八舌给了不少意见,粗粗看来大多是负面的意见。我一向认为负面意见大家都会提,重要的是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刚好现在已经离开淘宝,反倒可以公开地说说我的意见,对错都请大家多指教了。 这两次改版,
我们谈互联网产品之间“打通”这个话题。照例,为了说明道理,我们会拿别人网站的案例来解释。 先看案例:新浪网的新闻、UC聊天、微博之间。 在访问新浪新闻时候,右下角会有一个浮动窗的标题栏。说要不要跟一起看这个页面的人聊聊。 点开之后发现是新浪UC聊天室。我于是可
微博的爆发式发展速度不得不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产品设计师更应该对新生产物有敏锐的嗅觉,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其产品结构、逻辑关系,还要明白它满足了什么需求、解决了什么问题等,只有对其深入了解,才能在自己的产品中融入新鲜气息、把握住网络发展方向,在满足用户需求
上一次解释了什么是利他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考虑如何使用户更多的贡献内容,从而提供产品活跃度,其实这就是在考虑利他行为的动机产生条件。 利他行为的产生的情况为:旁观者效应、榜样效应,时间压力,相似性。 旁观者效应 在一个测试
马化腾带着一大批产品高管自上而下,持之以恒地推动产品本位的管理体制规范化,并不断地创新和优化这套体制,使得整个公司上上下下融入了“产品的基因”,最终成就了“产品的腾讯”。 1、设置一个质量监控小组,由经验非常丰富的高Level的产品人员构成,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最近,时值腾讯QQ空间及手机社区平台高速发展,迭创新高;我也想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简单地聊一些关于SNS的理解; 个人认为,从严格产品意义而言,国外是FACEBOOK,国内是校内网最先实现相对完整地SNS社区产品架构的;而早期的网易社区,腾讯IM平台,早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