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愿意分享什么样的文章
伯杰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他曾经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阅读《华尔街日报》的一个版面。这个版会列出一个清单,上面写着哪些是阅读量最大的文章,哪些是分享量最大的文章。
他发现,这两个列表并不一致,有些文章虽然被大量阅读,但并不会被分享。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章会让人们更愿意分享出去?
《纽约客》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它的答案也正好总结了BuzzFeed、Upworthy等新闻聚合网站的内容为何能在社交网络上 被疯狂分享的原因。去年12月的数据反馈,Facebook上获分享量排名前三位的媒体分别是Buzzfeed、赫芬顿邮报和Upworthy。
以下就是该文章总结的,容易被分享的内容常常具备的几个特征:
1.文章主题积极,读完后让读者感到兴奋。能够激起读者情感反应的文章绝对要比对读者情绪毫无影响的文章受欢迎。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快乐情绪的文章又要比带来悲伤情绪的文章表现好。比如《目瞪口呆的新移民真的爱上了这个城市》就比《网络盛传韩国女艺人自杀消息》更容易被分享。
2.让用户非常愤怒和恐慌的文章。虽然让读者乐观积极的内容更受欢迎,但如果激起的用户情绪足够激烈,比如非常愤怒和恐慌,它们被分享的概率也很高。像政治丑闻和引发癌症高发的因素等内容。
3.让读者觉得自己不仅聪明,而且消息灵通、见多识广。读者在分享一些内容时,往往想表达这个内容我能明白,或者想要增强自己在朋友中间“消息灵通”的形象。对用户而言,分享这些内容是提高自己在社交圈形象的方式。
4.实用且容易记住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榜单”性质的内容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它们简单、实用且容易被记住。用户在分享实用性质的内容时,会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周围的朋友。而容易记住也会随时被拿出来作为谈资。
5.有价值的故事。大家都喜欢有故事性的内容,故事讲得越好、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被分享的几率也越高。所以,有些文章之所以受欢迎也不仅仅因为它有一个挑逗的标题,而是内容本身的质量就高。
以上就是《纽约客》文章提及的“高分享量的文章”具备的几个特点。这些总结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本文开头所提及的乔纳·伯杰,也就是当前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方向教授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调查所得。他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去年出版的一本书——《疯传》(Contajious)。
不过,伯杰也指出,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其实当我们搜集的数据越多、越了解背后的规律,这些总结发挥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小。就像如果被分享的文章都严格按照这些规律推出,那么有些人也渐渐不会分享这些内容了,比如心灵鸡汤?
原文来自:腾讯科技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