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社交网络上建立个性化形象?
你要与人分享或者帮人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只顾竭尽全力搞推销。
想不想让你的潜在客户与既有客户,在网上有机会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去了解你呢?这是一个微妙的话题,需要巧妙处理。
确定你的企业家身份。
身为商务专业人士,你的身份是什么呢?确认自己的身份,可以帮助你辨别Twitter、LinkedIn、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哪些内容是可以分享的,哪些谈话是要参加的。这种视角还可以引导你在自己的业务之余,努力与人分享一下自己,让粉丝了解你。
你可能是一位开着卡车销售杯装蛋糕的摊主。但是进一步了解你,或许你还是一位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或许你倡导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快乐。关于你作为摊主之外的故事,可以是任何内容。重要的是,要有真实感。
我的朋友Dharmesh Shah——马萨诸塞州剑桥镇一家名为HubSpo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在这个问题上做得不错。他对初创公司尤其是软件行业里的那些初创公司拥有激情。他在社交渠道上与人分享的内容,一部分与他自己的业务有关,另一部分是如何帮助初创公司取得成功的建议。
分享的不只是其然,要分享其所以然。
一方面,社交网站为诸如“午饭吃卷饼”之类的平庸、无用的信息提供了平台,但是另一方面,社交网站也为更多有内涵的内容提供了平台。用户可以分享更多新内容,或者分享、透露更多有个性的内容。因此,不要发表“今天读书”这类无聊的信息,不妨试试发表这样的内容:“花了一天时间阅读David Sedaris的新书,上周这本书销售量不小。读纸质书,远离一切电子设备,这样的生活真美好啊!”这样的信息可谓有血有肉,体现了你的性格特点。
你不要让自己的共享内容染上过浓的销售色彩。注意我上面所举的例子,它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花了一天的时候阅读David Sedaris的新书。上周该书销售量不小,上www.dontdothis.com订购一本吧!”这不是社交共享,而是一种引起公愤的行为。请记住,你确立的是社交关系,并非运行一种直销渠道。你要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慢慢引出话题。与人分享或者帮人解决问题。不论你销售何物,千万不要只顾竭尽全力搞推销。
个性化内容不等于个人隐私。
社交平台确实代表了一种机会,让品牌背后的故事能够得到更多的展示。但是,分享自己与过度分享自己之间,虽然仅为一线之隔,却有很大区别。
你不妨琢磨一下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充满个性,但别搞透露隐私的小动作。前者表明你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你有自己的观点与个性;后者则意味着,为了与自己努力构建的更大社交圈子建立联系,你会分享那些过于私密的细节。
应用自动化工具要谨慎。
很多工具都能帮助你管理社交形象,延伸你的社交影响力。倘若果真如此,那么你就可以自动完成以下任务:将Instagram上的图片自动保存至Dropbox;登录Foursquare账户时,创建Facebook的更新页面;SocialOomph可以定时发布推文,也能自动跟踪那些跟踪你的人;dlvr.it能帮你一次性搞定几个平台的定时发布文章。这些自动化工具能节省大量时间。
不过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不要过于依赖自动化工具,不要将其当成社交的捷径。使用自动化工具的目的在于扩大你的影响,并缩短你的工作时间,而并非取代你的努力。例如,为了欢迎每位新增Twitter粉丝,用户可以直接利用机器人自动发送消息,但这种做法很惹人恼火。如果你的粉丝感觉到你只是将信息转来转去,你将毁掉自己正试图建立的信誉。而且,这些做法背离了社交的精神。在社交媒体领域,真实的参与胜过技术。
via:创业邦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