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来往”
北京有家我很喜欢的比萨店,我经常去那儿解馋。这家店有号称北京最大号的比萨,卖22寸的尺寸;这里还提供一种叫做“垃圾桶”的比萨——没有特定口味,把所有的食材都堆到饼上烤。
当来往推出新版本并邀请包括钛媒体在内的一些媒体去体验的时候,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那种叫做“垃圾桶”的比萨。这种形容并不因为有“垃圾桶”这个字眼而带贬义,我仅仅就此描述一种状态:来往把许多同类应用的功能都加入到了这个应用里面。在4.3新版中,来往有了一些新的元素,最大的变化是“敲门”和“阅后即焚”。“敲门”允许用户通过提问的方式结识陌生人,通过问题(可以提得稀奇古怪)的回答情况看对方是否跟自己志同道合;而“阅后即焚”则是如今在美国大红大紫的移动应用Snapchat的发明——这么一个简单的功能让Snapchat受到了美国青少年的疯狂追捧,而背后的初创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30亿美元,并让Facebook和Google想要而不能得。
另外,来往本身有基础的IM,有朋友动态,有公众账号,还有类似Path的表情评论。它身上有很多同类应用的影子,是一些被证明可行的产品模式的集合——这是我对来往的直观感受。
当然,来往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新版里的语音转文本、有声表情,原有的“扎堆”功能,明星也被请来开公众账号,再比如……活跃着大量的厂里员工们。
在功能上,微信选择了克制,来往选择的是激进。
同样激进的还有来往的运营。厂内员工全民皆兵推广,明星被请来站台,阿里在背后提供强大的财力和渠道支持,Marketing也非常活跃。
最初看到来往铺天盖地的宣传时,我的疑问是:强运营过后“来往”怎么办?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伪命题:阿里巴巴既然选择了孤注一掷押注“来往”,就很可能会全力强运营到底。“强运营”可能本身就是来往的基础属性之一。现在看来,来往还有另一个基础属性——多功能。
前些日子我曾经跟陌陌的COO王力有过一次聊天,他说,据他估算,陌陌产品的用户大部分应该都是用微信的。言外之意,用户在陌陌上做的事情跟在微信中不同,因此并不影响它们共存。微信在国内拥有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人日常的泛社交关系链,以熟人为主,它相对重,粘性高。来往与陌陌这类垂直社交应用不同,目前看来,它还是想要成为一个“重型”社交工具的——这就难免与微信发生用户的争夺。同样重型的Line和Whatsapp的借鉴意义也不大,它们在各自的市场有着先发优势,是那些市场中的“微信”。 对于来往来说,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激进的功能和运营策略,是弥补后发短板的关键么?是让用户使用的砝码么?现在这个问题谁也给不了答案,但至少,来往一役,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典型的阿里风格。
来源:钛媒体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