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都是骗人的,天赋的背后都是内功积累
@周鸿祎:曾有人帮我出谋划策,说如何一招制招打败百度、干掉腾讯……但我知道,那些一招制招的大招基本是不靠谱的,你有一个美好的、宏大的意愿,有强烈的热情,但大多数人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只要你在一些方面做得好,可能就会有人说你在这方面有“天赋”。
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千万不要当真,因为这很可能是他们在逃避,不愿意正视自己不努力的现实。做好产品,其实跟做好其他事情是一个道理,如果说有天赋,那只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痛苦,不断尝试失败,不断学习从而培养起来的。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乔布斯,他的合作伙伴沃兹说过,乔布斯从来没给苹果电脑写过代码,他被赶出苹果公司后做一个叫NeXT的电脑公司,没什么起色。1997年他回到苹果公司,一直到2000年,四年时间里电脑的彩壳该换的也换了,但对Wintel阵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开始做iPod的时候,这个MP3播放器也不是他的主意。我相信这个过程,乔布斯肯定有痛苦的时候,有迷茫的时候。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没有价值,当火山岩浆喷薄而出之前,它一定是在地壳下不为人瞩目地在酝酿,在积累。
上一代看不惯这一代,这一代看不惯下一代,于是70后批评80后、90后是“被速度喂养长大的一代”,是渴求成功,不愿意等待的一代。有激情、沉不住气、鲁莽、善变、不耐烦……都成了80后、90后的标签。
而我觉得,与其说是某一代人的标签,不如说是年轻一代的特点。想一想,我们70后这代人在二十郎当岁的时候,也被上一代人批评为“不耐烦、毛糙、鲁莽、不听话、不成器。”
但是,如果你正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或者你是一个50后、60后,家里正有80后、90后的孩子,那我最想对你们说的一句话是:不管是什么标签,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要紧,都是老天爷给的,但成长的过程中,就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很多事情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要做成做好,需要不断的坚持,需要强大的韧性,需要长期关注一些细节。
前一段时间,我在做《天天向上》节目的时候公布了我的手机号码。结果,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短信、邮件,要给我出谋划策,教我说如何一招制敌,打败百度,干掉腾讯,也不乏一些人给我提一些关于产品的建议。我知道那些一招制敌的大招基本是不靠谱的,你有一个美好的、宏大的意愿,有强烈的热情,但大多数人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如果你真的去干这事,我敢打包票,热情过后就是烦恼。
所以,每个人要立下宏图大志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有这样的韧性,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大家都打过游戏,打过麻将,可能会乐此不疲地战斗一整天;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你能不能坚持十个小时,只是偶尔喝喝水,就为了找到一个bug?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坐在电脑旁,呆三十分钟就受不了了。旁边的人一开视频看个电影、或者一玩魔兽,你就不行了。但是,你说你玩麻将能玩一天,你能说自己没有毅力吗?所以,看一个人能不能行,先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先看他坚持了什么。
不管你干什么行业,如果你能坚持下来,这段痛苦的过程就像乔布斯的那几年一样,虽然痛苦,但肯定特别有价值。
基础就是这么打下来的。基础不扎实,怎么可能迈向更高的台阶?很多做产品的人,觉得腾讯的微信做得挺不错,看张小龙的PPT,每个人都很激动。但是人家的内功练了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不了解。你的直觉,你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需要有基本功的,而不要每天都在说正确的废话。
作者:周鸿祎;via:钛媒体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