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微信的烫手山芋,微博的饕餮大餐
微信5.0正式发布,“自媒体”们最为关注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和之前预测的一样,公众号被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但订阅号发给用户的消息,将会被折叠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服务号一个月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服务号发给用户的消息,会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
相比之前的直接推送,现在众多公众号被折叠在“订阅号”区,显然,展示推广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令无数“自媒体”们晃晃而不可终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时间倒回2012年,微信正火,火到让所有人感受到威胁,米聊如此,飞信如此,skype如此,人人如此,陌陌如此,甚至腾讯自家的QQ团队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然是“微博已死,微信当立”的段子,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引得众多自媒体们入驻,微博大号也拼命把粉丝往微信里导,曾经的媒体人程苓峰离职专搞自媒体,依托微信卖广告月入5、6万的故事更是刺激着不少后来人,曾几何时,微信上的自媒体们的广告位都是以数万/天的价格来卖的,微信创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自媒体们的入驻,微信应该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带来了人气,恨的是内容监管的难度以及媒体化的倾向。6月,知名微信公众账号“戏里戏外”被封号,丁香园CTO,微信公众账号“小道消息”的作者冯大辉(@fenng)在推送中称:“因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策略限制和审查机制,这个账号随时可能消失”。冯大辉还表示,“因为持续的审查以及弄不明白微信对公众账号的真实态度,实在不想继续玩下去了。”他在微博和知乎上发消息寻找一个可以顺畅的发布文章的APP或者平台。
如果说之前微信还在犹豫不决的话,那么5.0的推出标志着微信做出了抉择:那就是限制自媒体这个“烫手山芋”,不做内容平台、不做媒体平台,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商业化道路,无论是推出游戏“打飞机”、支持银行卡内购、以及支持扫一扫街景瞄准线下,无不透出浓郁的商业气息。
微信眼中的烫手山芋,在微博看来却是饕餮大餐。就在微信不断收紧自媒体空间之时,新浪微博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6月5日,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公开表示微信“不是营销工具”,并将微信的核心功能定位为互动沟通、用户管理和服务定制。6月8日,一淘搜索、淘宝搜索产品负责人“淘宝鬼脚七”就在微博爆料,称继企业蓝V之后,新浪微博已经给自媒体开通了蓝V认证,经过认证的自媒体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群发文章内容。
在社交与媒体间左右摇摆的微博屡次在社交尝试上遇挫后,逐渐将砝码放在了天平的另一端。自媒体自然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微博私信群发的自媒体样式可以通过粉丝的转发获得更多的二次传播的机会,这一点要比微信朋友圈传播效果更好,但和“实时在线”的微信相比,微博自媒体显然在实时互动方面要弱一些。而且,由于私信传播可能导致用户的隐私和信息骚扰,微博在筛选开放蓝V方面应该会相当谨慎,这与人人皆可参与的微信公众平台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腾讯也不是完全拒绝自媒体,在对自媒体关闭了一扇门之后,同时也打开了几扇窗。腾讯新闻客户端已经开始更新版本、推出了公众账号订阅,而手机QQ浏览正酝酿推出全新的内容平台,或将对公众账号有更多更大的支持力度。7月,腾讯宣布启动“自媒体精品百人计划”, 首批优选20人。
只是,这一切都与微信无关了。
文章来源:雷锋网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