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Google Buzz 谈我心中的微博
Google推出Google Buzz服务有段时间了。我暗地里观察了一下,口水渐渐散去,板砖慢慢变少。当大家都不怎么说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玩过的时候,我想冒个泡说几句。
先说观点:在Twitter上,适合传播(包括造谣);在BUZZ上,适合讨论(包括扯淡)。这是两种在本质上就有着不同的社会化交流方式。
我之前认为,目前无法定义Twitter到底是什么东东,但是我们都能确定的是,他目前是一个媒体。Twitter的信息是以一种树状的形式展示的,你可以通过 “in reply to”来对某条tweet进行追踪,然后就像爬树一样搞明白这些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理清楚这些tweet的对话关系。
当然, 也正是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使得Twitter更利于传播(包括造谣);同时,也让Twitter可以无限的开放,放大。这种信息的传递模式在于时效性短、交互性差。Twitter其实也并不在乎这些,这让Twitter显得更像一个媒体,需要及时的(各种更新方式)大声的(海量的陌生关注者)不断的 (转发,转发)播放就足够了。
BUZZ在目前来看更像一个大的社交平台,一个更加集中的发声器。BUZZ的信息是以一种线性的形式进行展示的,或者说,他更像我们最早时候见到的BBS帖子的信息展示形式。一条Buzz本身就是个信息的母体,往下依次根据回复先后进行排列。
这无疑是适合交流的一种信息流动方式,他并不利于信息的传播。我在BUZZ上开玩笑说要在这里安心的泡MM,当时keso觉得这极度不靠谱,我倒是觉得这没有什么不靠谱,我说的这个需求肯定会实现,当然,不是为了泡妞,而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局域化传播。
BUZZ允许用户通过同步的方式导入几乎你所有的网络信息,他希望你所有的信息都会在Google上进行汇 集,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作为一个社交平台,Google以Email作为帐户更有人情味,同时,你越多的信息在BUZZ里汇集,这个社交的口味就更重。 也许,最后,你会发现这里什么都有,你哪都不用去了,只要待在这里就足够了!
当然,目前来看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昏招,因为现在的BUZZ就像个大水库。我觉得这不是问题,BUZZ一定会不断的更新他的过滤机制,不断的提供给你各种信息过滤机制,最后你会觉得获得你想要的信息会如此简单。
同时,BUZZ是否会成为水库,这完全取决与你,因为这是一个以你为中心的社交网络,或者说这是个更去中心化的产品。
之前,我说,T字辈门一窝蜂的去做同质化的微博,实际上是个无奈之举,是个最有中国特色的昏招,形式不重要,微博其实还有更多的玩法。
Twitter很轻,实在太轻了,轻到很多时候无法承载我们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让他稍微重一点呢?这样做出来的微博也许会更好玩一点。
目前的微博就像是一个不断高速流动的信息激流,这种爆强的时效性导致我们错过很多高质量的信息(转发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很多低质量的信息被保留下来。其实,我们可以找到方式更加好的来对这个激流进行治理,让这个河流里的信息除了以时效性来流动还可以质量高低来游走。
微博应该会有更丰富的对话模式。应该会出现一种类似QQ的临时会话的微博对话模式,当然,不是私信。
最后,搅和一下最近吵的很乱的RT和@的问题。RT不是微博的必备品,选择RT承载的信息传递模式跟你最开始确定的你的微博产品战略有关。
来源:http://www.ikent.me/blog/2284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