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2.0,其实是超级App的平台化
最近,“开放平台”又火了。同一个概念,两年前的重心在开放,今天的重心则在平台。
2011年,3Q大战后的腾讯宣布开放,当时焦点在于开放的态度是否坚决、有多坚决。到今天,开放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标配,人们关注点则转移到了平台上,因为移动互联网来了。
超级App是个有趣的话题。目前来看有很多疑问,但不管这种形态最后能走到哪一步,都是移动互联网第一轮大跃进之后,业界对于躁动形势的重新权衡。
提到移动互联网的开发,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式是:分成两个团队,iOS和Android一起做了。如果再让他们抽出资源、甚至完全转移阵地来做App平台的接入,那就必须找到能说服他们入伙的理由。
对很多开发者来说,开发App已经是件得不偿失的事了。
如果你现在去各个渠道(AppStore、微博、论坛等)找用户对于一些超级App的评价,就会发现有些话是这么说的:越来越臃肿了,这TM不是老子想要的。的确,当产品功能越来越多,UI交互设计难度就会递增,尤其是在屏幕更小的手机上,稍有不慎就可能给用户带来焦虑感。
能减轻或者消除这种焦虑的架构其实就是“开放”本身,或者说定制化。例如,“UC+”只保留并强化最底层的浏览功能,其他所有功能全部“Web化”、“插件化”、“书签化”,潜伏在外围第三方开发者那里,由用户自行选择添加。
也就是说,App本身的轻重是可控的,用户体验是与自身感官需求完全匹配的——承重能力强者可随便添上几百个插件,极简主义者就只保留一个浏览器内核吧。
因此,一旦App开始平台化,同样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提供目标用户群需要的周边服务,解决与核心需求配套的周边需求。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功能堆砌。比如,一个天气App,加入“穿衣建议”功能就非常合理;但如果加入游戏频道,那才是“臃肿”。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