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中的主动 – 谈谈产品中的推荐
行为:选择「随机播放」总想切歌到「想听的歌」
随机播放
从我的使用习惯来看,「随机播放」多发生在上下班路上或刚忙好稍微放松下的时候,选择「随机播放」意味着想「听歌」这事大过于「听什么歌」,属于行为驱动大过于目标驱动,类似于饿了想吃饭但还没有想好什么饭店,想看场电影但没有决定看什么电影。只是把「听歌」当做一个调剂而不是好好的欣赏音乐。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让用户先去把歌曲选好,建好列表再去开始播放什么的,相必就不那么让人愉悦了吧,只是想随便听听。
想听的歌
在「随机播放」中遇到一首不喜欢的歌怎么办,点击”下一首”的按钮就可以了,如果再不喜欢怎么办,继续下一首。那为什么不去直接选择喜欢听的歌,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切换?做了一个图,可以看到:
而「随机播放」状态下,歌曲的序列是线性的,播放器会主动推送歌曲给你,无需思考下一首是什么,只管当前的歌曲你想不想听,不想听就「切」,再给你换,在被动的「随机播放」中仍掌握着主动权。
在被动中的主动
我把刚才描述的行为称为「被动中的主动」,被动是在于信息展现内容和顺序非自己编排,而主动则是可以通过一些操作改变被动呈现信息的内容。这种个性化推荐的形式在大家平时使用时已经已经可以发现,这些一定都会也一定会是未来的趋势。
个性化推荐的产品
音乐产品的推荐
前面提到的「随机播放」也已经有很好的音乐类产品了,国外Pandora 国内的豆瓣/虾米的电台,用户不考虑有什么歌曲曲库问题,产品会先通过热门或者标签确认你的初步口味,然后通过你主动的对歌曲进行更细的操作,不断的挖掘出适合你的歌曲推荐算法,增加黏性
电商中的推荐
Amazon.com的首页非常有名气就是个性推荐商品的功能,在最近国内电商的改版中也发现了推荐所占的位置已经越来越重,这些都是「被动」,而「主动」则是用户在之前浏览过的商品,关注过的东西,商家通过数据的再挖掘从而进行有效的推荐,对转化非常有帮助。
最近火的蘑菇街&美丽说&果库属于导购,主动方面还未看的出,但比起淘宝的庞大来说,已经算是属于精准推荐了。
内容类的推荐
豆瓣在这一块无意是国内做的比较好的,读书频道中的豆瓣猜分别有「猜你感兴趣的新书」,「猜你的阅读兴趣」,「猜你感兴趣的豆列」,书/电影的单页中有「喜欢XXXX的也喜欢」「以下豆列推荐」,这些推荐可以盘活整个豆瓣的内容体系,互相交织在一起变成一张网,而产生推荐的信息也是由用户主动的访问而产生的。
新浪微博的「注册后的推荐」,「右栏推荐」,「微关系」分别根据微博热门,标签&关系,关注分析进行推荐的,也是为了盘活他的整个会员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
还有类似豌豆猜,APPStore的Genius也是一样,就不一一举例了。
被动&主动&推荐
推荐可以降低使用门槛,可以帮助商品快速转化,更能够拉动内容之间的关联,用户会需要这样的功能,但在推荐的背后并不应只是把内容展现给用户,让用户被动的接受,如果全是无用的东西,结果会更糟糕。多给予一些用户能够主动掌控的东西,让用户不知道情况下的参与到推荐中,让推荐更有效更靠谱。
VIA:Flickr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