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尾理论和二八定律的比较去看用户体验
当在设计中我们讨论到,对于一个功能或元素是否应该添加的时候,秉承“如无所需、勿增实体”的原则,我们通常会放弃只有小众/小部分人群才会使用的功能或元素,这个小众/小部分人群的判断便会借用到经典的“马特莱定律”,又称“二八定律”。2004年长尾理论提出之后,便又开始充斥“长尾对二八定律颠覆”的说法,在经济学里提出了“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比较长尾理论和二八定律,在我们设计准则中,它们又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让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支撑它们的依据:
“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就如下图,与二八定律不同是,长尾理论中“尾巴”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二八定律的统计图形如一个英文字母L,20%是一竖,窄而高,80%是一横,宽而低。一横的面积与一竖相仿。
一些真实数据支撑着这个理论,如沃尔玛库存中热度低的唱片和热度高的销量相仿;Google目前有约一半生意来自小网站;亚马逊总销量中少数畅销书约占一半,绝大多数的冷门书占另一半;等等。
但盲目的认为那些冷门就一定可以挖掘出巨大价值,就错了,在这些例子中显而易见的是,长尾理论谈论的是销售量,而不是利润。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做到成本足够低、以及尽可能“长”的“尾”被用户发现,才能得到长尾带来的价值。延伸到我们对用户体验的判断,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做权衡:
一、 用户体验的成本。每增加一个元素,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意味着什么?用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这个元素;用户在一堆元素中找到其中一个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新增的元素还可能造成用户视线里“烦人的东西”又增加了一些,而影响他的好心情;在操作和流程的层面上,每增加一个步骤,用户失败的几率便会增大一些,不管是因为技术原因还是用户使用的原因;等等此类,都是对于用户体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成本。那么回到长尾和二八的对比,我们真正要去探索那99%的冷元素、冷功能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能够做到很好的控制这些体验成本。
二、尽可能长的尾被用户发现。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元素,一方面,你的尾真的要足够长,另一方面,这个足够长的尾还要能被用户找到。先说第一方面,即使时互联网行业,想要做到产品或功能的覆盖面极广,也是需要耗费不小的成本,我们的体验设计环节应该考虑足够的“用户创造”,通过用户在一定程度的平台上自发的创造内容,可以让长尾的性价比更高;再说第二方面,因为体验成本的考虑,我们不能将所有的产品和功能无差别的投放给用户,对于热度高的元素要合理的展示,对于热度低的元素则要合理的引导,它们的体验设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关于一个功能或元素要还是不要的讨论,引用爱因斯坦同学的一句作为结尾吧: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
-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