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ork多人协作系统产品原理及使用场景分析
2016年苹果秋季发布会最有想象力的部分却是最不起眼的部分:iWork多人协作系统
1.产品意图
多人协作编撰体系其实在很多出版专业领域的软件中并不罕见,同时Office系在SkyDrive推出的同时也推出了多人云端在线协同编辑的功能,笔者在13年体验的时候步骤之繁琐往往到最后还是另存为客户修改最终betaV1.0by确定一个小目标er赚他一个亿.ppt 交付给同事进行新增或者修改而告终。
本次苹果对iWork的多人在线协同扩展的介绍放在教育的介绍之后也可为是:“心机婊”,很明显这部分功能的受众群体从老师学生扩展到商业广告营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如何有必要,在后面的使用场景中详细说明。
对于苹果公司的一贯手段和做法,从最早MacOS开始支持iMassage和FaceTime对手机的联动就不难分析出其意图,包括后来的Apple Watch对iPhone的连接,形成一个碎片信息流的处理终端。
在8号凌晨不长的介绍里,我们也看到了几个关键词:跨终端、多用户、多平台,就iWork套件中的几款产品来说,本身大部分功能在体验上就超过了Office系,在已知用户中被黏住的大多数是很难逃离这个工作环境,更不用提通过AirPlay的跨终端演示及修正体验。此时,多人跨平台协作则属于带来新用户的开放窗口。试想一下,从前的MacOS用户在做好一则Keynote演示之后,最常见的动作是导出pptx分享给同事进行接下来的工作,其中最最关注的是导出之后的元素位置有没有偏移以及字体的修正,同时相对遗憾的是Keynote酷炫的动画效果并不一定能继承,Pages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唯一Numbers则是在部分公式上与Excel不对等。
总结产品意图就是:吸引更多的非生态内用户以及试图让在生态中的用户扩展新的硬件。
2.产品原理
这里简单说说多人跨平台协作体系的实现原理,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说法,基于凌晨演示的个人猜想,不下断论。
从上图的简单示例不难看出,一般用户在使用iWork套件的权限其实就是是否购买了套件以及当前在什么平台进行使用编辑,同时在云端存储是基于iCloud的存储,那么当User1发起多人协作请求的时候,是向iCloud发出的请求,同时iCloud基于用户请求指向的User3发出协作授权请求,那么此时根据众多User的使用终端适配应用层的iWork套件进行编辑,同时通过iCloud进行同步存储,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演示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用户,同时不同用户的动作所代表其编辑的内容,最终通过iWork的排版规则生成协同编辑后产生的结果产物。
3.用户及场景
其实通过前面两点的介绍也就不难想象面向的用户及使用场景了。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协同编撰是非常常见的专业性用户行为。不远的将来,各类专栏采访记者、编辑、采编人员在对某个大型的活动进行跟踪报道的时候,对各自擅长及分配的内容进行原始采集后就可以进行完整的专题报道的远程编辑,在航班上、高铁上、候机楼、办公室使用iPad、MacBook、iMac甚至是手机进行适应终端颗粒精度的工作。
对于广告或者营销展示类用户来说,协同编辑一个满意的Keynote演示版是再常见不过了,包括苹果的发布会,贯穿2小时的庞大工程同样是如此,动画、内容、视频及各自需要演说部分的产出物经过多人协助最终形成衔接一致演示版。
对于数据统计报表财务人员来说,最难过的莫过于月度数据汇总或者多份数据统一了,通过多人协作系统,对相应字段元素的表格进行各自高度统一的录入,并且可以查看数据来源及最终一次性输出结果,那将是非常高效及减少误差的行为。
在教育领域就更有想象力了,可以用一份教师文档,去开放权限给自己的学生,直接在原始文档上进行笔记录入,最后拿到全部的共享笔记。甚至是可以直接在线进行随堂测验的简单行为都可以实现。
作者:EKLain,微信公众号:tripstarocean,精灵天下产品总监,负责产品线及相关产品线规划
本文由 @EKLa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