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文字设计原则:产品文案的4个“不要”
我应该算是比较啰嗦的,经常重要的事会说三遍,但是在产品上,对文字却格外小气,锱铢必较。所以在我参与设计的产品中,很少看到“我的xx”,“xx成功”之类的标题、提示语。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产品文字设计原则。
不要“我的”
先看看那些各种含有“我的xx”的界面
一直不明白,为何很多APP都热衷于在“我的”模块里面,还要加上各种“我的”前缀。“我的xx”,一来“我的”多余,本来就在“我的”模块里面,那模块里面的feature自然与我有关,没人会认为自己钱包里面的money是别人的吧;二来既然有的feature前面加了“我的”,那是否意味着那些没加“我的”的feature有可能是别人的?举个例子,你买了一个包含旧家具的二手房,进屋却发现有的家具上贴了“我的”标签,你会怎么看待这些标签?又会如何看待那些没贴标签的家具?
再拔高一点说,互联网精神本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淡化个人主义的,而作为互联网产品的APP,总是强调“我的”似乎与之背道而驰。从这一层面上看,不仅仅去掉“我的”前缀,把首页Tabbar上的“我的”改成“我”是不是更好些?
当然也有少数没有“我的xx”APP,界面看着也更清爽。
不要“成功”、“失败”
同样也先看下那些“成功”与“失败”
“发布成功”,仿佛是在暗示用户有可能会发布失败。虽然在操作层面的确有这种情况,但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流畅而没有负担的,用户不应该去担心操作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尼尔森在十大可用性原则里面提出防错原则和容错原则。最简单把类似“发布成功”、“提交成功”等“xx成功”提示改成“已xx”就好。
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应该给予友好且有帮助意义的提示,而不是冷冰冰告诉你“失败”。用户需要知道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若把图中的“取消关注失败,请稍候再试!”改成“抱歉,请检查你的网络连接”是不是更人性体贴?
不要逼格
同样是新闻类应用,对比下他们的类目标题
显然第二种更有逼格,可是我并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个分类。“说正经”难道其他类目的内容不正经吗?“弄创潮”可能和创业的相关。“早晚见”是早晚间新闻的意思,还是只有早上和晚上更新?“耍腔调”,神马东东?正是那些不正经哒?最后,我想看看关于某企业的热点事件的内容,该进哪个类目?
相比而言,第一种标题简洁,字义明确易懂无歧义,类目具有区分度。无论用户是进行无目的阅读还是有目的阅读,都不会产生困惑。
不要废话
标题、提示语应该言简意赅,越多的文字,意味着越高的认知成本,也容易传达错误信息,所谓说多错多。前面说的“我的xx”中“我的”就是废话,所以不要。Tabbar上把“我的”改成“我”,理解上也没问题,所以“的”也是多余。如今早已不是智能手机的起步阶段,很多APP使用习惯用户已经养成,比如发布内容后出现打钩的状态图标,用户自然会知道是发布成功的意思,所以前面说到把“发布成功”改成“已发布”,其实甚至可以直接去掉文字提示。
再举两个例子
按钮中“确认”两字多余
可以精简成“放弃后,编辑的内容将会丢失,确定放弃?”
总结
四个不要,不要不要的。
#专栏作家#
许洵,简书ID:许洵的昵称,公众号:pmxuxu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文能提笔谈产品,武能敲键撸代码。擅长需求挖掘,产品设计,项目推进。关注社交媒体,内容平台,VR/AR。喜欢阅读,交友,旅游,吐槽。风趣幽默,爱讲故事的产品D。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