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剁手党:浅谈用户消费心理
前言:在昨天的双11剁手节,马云又一次创造了历史。先罗列一下相关数据:
- 第18秒,交易额就超1亿元!
- 1分12秒,销售额破10亿元!12分28秒破了100亿元!
- 9小时52分22秒,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超500亿
- 无线交易占比71%,全球产生成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5个。
- 双11第一小时,支付宝整体支付笔数1.17亿笔。蚂蚁花呗2288万笔支付,占支付笔数的近五分之一。
- 在支付最高峰时支付宝每秒处理8.59万笔交易,其中有6.8万笔来自移动支付,总体是去年的2.23倍。最高峰值阶段为双十一开启后的第九分钟,支付宝每分钟要处理344.84万笔交易。
这样异常华丽的数据,加上近几年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金融业,无不表明用户其实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
然而,大家在纷纷沦为剁手党之后,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这样一个问题:
消费者是出于真实需求决定购买行为的么?
咱们不急着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先设想一个场景:
某商场有2件商品促销减价:一件是衣服,原价1000元,现价500元。一件是某牌手机,原价2000,现价1500.假设你有足够的钱,但只能买一件商品,你会选择买哪个?
对于这样一个场景,我不敢保证你们所有的答案和我一样。但我相信会有一大部分人和我一样选择买手机,甚至做出这样选择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选,可能就是感觉选手机比较值吧。
其实真正做出选择的,是我们对商品价值的判断。
首先,商家做出折扣活动,是一种促销手段,也许,降价后会少赚钱,但不降,那就是不赚钱。因此,商家会选择让利给顾客。而顾客,对每件商品价值的判断,其实是来源于商品打折,降价的次数。长期以来,众所周知,衣服是比较发生折扣行为的商品,而手机不是。当这样的观念传达到顾客脑中时,即
当同时降价时时,买手机比较划算。
简单来说,当一件商品很少打折时,突然打折,所带给顾客实惠的感觉,是要强于那些一在直打折的商品的。即使,事实恰恰相反。
那么结合双11这天来说。平时死贵的品牌店,突然5折,7折的打折。给顾客所带来的冲击力,无疑如同捡了钱一样。而对于品牌店来说,利润本来就高,只不过稍一让利,就可获得丰厚利益,何乐而不为?
再来说说一种神奇的心理:从众心理。《乌合之众》书中在描述集体心态提到过这样一句话:
群体往往具有易变,无主见的特点。
当周围出现这样一批用户,被各种商品的促销活动吸引时。他们讨论,交流,传达出的信息,会自然的影响到其他还没有下决定的人,甚至改变已经下决定的人。于是,大批的用户一起庆祝,分享,参与进这场浩大的折扣活动时。而购买行为在这样的传播中,也从最初满足购物需求变为满足获利心理了。
那么,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是真心需要这些东西么。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部分人,将所需要的东西攒到双11买,这样感觉更加实惠,即使没有双11,依旧会买。这样的用户是具有购物需求的用户;但还有一部分人,肯定是先看到了优惠活动,再去思考自己是否需要买一些东西,最后在购物车中加了平时不会去买的东西。这样的用户是具有获利心理的用户,他们的购买行为主要是为了享受折扣所带给他们划算的感觉。
那么,你是哪种剁手党呢?
#专栏作家#
王伟华,微信公众号:王伟华(learnerwwh),一只略带文艺情怀的产品汪,行走在用户体验,产品分析的道路上。拥有丰富创业经验,擅长社交类产品,喜欢窥探用户心理。也是个正在求职的大四学生,求伯乐带走。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