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水摊位之间的竞争看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上下班必经之路,会路过北京最繁华路段的地铁口。最近一个现象吸引了我的注意,就是在地铁便利店(以下简称便利店)和卖水小摊(以下简称小摊)的“竞争”。先说现象:
- 便利店售卖品种多于小摊,小摊只做一个品类:饮料(水);
- 但从饮料的销量上讲,小摊多过于便利店(具体指标未知,纯属目测);
出于PM的强迫症,来分析分析这场屌丝逆袭战争的背后,涉及到用户体验的种种。
地理位置
地铁便利店位于地铁出口西侧,大约5米距离,小摊则与出口有20米的距离,位置相对。理论上来说,地铁便利店拥有比小摊更具优势的地理位置,那么为何卖水销量不及小摊呢?如果对此地段的地理位置加以观察,不难发现,小摊理论上拥有了两种客流:
进出地铁的人和路人,而便利店虽然靠近地铁入口,但若路人购买,必须要离开主路,走5~10米的距离前往,无形中增加了肌肉摩擦的成本(开玩笑),但就是这不经意的5米,让小摊拥有了额外的一类用户,而购买的主力军也就由此产生。
结论:机动性和灵活性大过于规模,永远要站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
自然界的“恩赐”
刚才分析了路程对于用户心里的影响,其实影响因素不单单于此。饮料的销量在夏季达到顶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夏天的特点是阳光比较强烈,人们都喜欢在阴凉处活动。对于本文分析的两个角色,在受日光照射的条件下却截然不同。便利店位于较空旷的位置,本身的材质-铁皮令自己成为热量的集中点,而售卖窗口面向正南,虽然有遮阳棚但杯水车薪。我们假设购买一件商品要用0.5~2分钟,加上走过去的时间,顾客大约要在阳光中“沐浴”1分钟以上,这对于夏天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小摊则巧妙的避过了这一点,利用较高的移动性能,即搬即走的移动到了树荫下,顾客可以再不离开主干道,不被日光暴晒的情况下完成购买,用户体验显然提高不少。
结论:尽可能的考虑到所有不可抗因素而调整策略,是位置选择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产品的展示
移动小摊的产品摆放是没有什么规则可言的:所有饮料都挤在一个塑料白箱中,用较原始的方式进行制冷,加上所处较低的位置,以俯瞰的角度观察,多种饮料的瓶盖简直五颜六色,相当有购买欲同时可以激起用户的选择的快感。而便利店则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展示:饮料位于货架的某一层,而且由于处于背光,用户不得不花上几秒适应便利店内较黑暗的光线,才能看清饮料并进行选择。
结论:获取产品信息的过程有着天然的差距,在和用户的接触过程中设立了过多的障碍,结果只能是让用户放弃。
用户的感觉
刚才已经分析了两方在位置上的差异,这已经造成了不小差距。那么让用户做购买决定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凉和快。凉是指通过饮料能够快速洗刷身体里的燥热感,快是指获得凉的感觉过程要尽可能的短。在这方面,便利店可谓no zuo no die,自家的冰柜经常罢工,用户体验完全得不到满足,摆明了将顾客拱手相让。
结论:是否冰柜正常工作能够提供更加凉爽的冰饮,小摊就没有机会呢?并非如此,所以才有了此篇文章。用户做决策过程中(尤其涉及到金钱),决定因素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准确的把握决定因素,即使在实力上不占优势。
总结:
便利店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售卖品类更多,安全性更高等等。不过对于标准化产品,用户在做选择时不必考虑产品本身,所以整个购买过程中的体验就是决定性的。
本文由 @cloudxiao 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