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需求引发的撕逼记
一、事件经过
目前在公司接手一个账户中心的产品,产品形式是预装到手机里的客户端,类似于小米的“我的小米”,此产品收集终端用户最基础的信息,为后续开展业务统计、对外合作等提供数据依据。
公司是上市公司,部门庞大,合作方也是大上市公司,双方勾搭对接的环节是这样的
- 业务<–>业务
- 产品<–>产品
- 研发<–>研发
中间流程环节太多,每次邮件大票人马,最后干脆让研发直接对接。我方业务及领导对对方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发展至最后,到了对方业务人员直接让我方研发改代码的程度。
哥接手后,某日对方业务部门要求我方客户端直接给他们服务器传参数,我拒绝了,理由如下:
- 流程居然是:我方客户端–>海外AWS服务器–>服务系统A(上海)–>服务系统B(深圳)–>合作方客户端
- 客户端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修改要重新发版引导用户升级,这对用户是极大的干扰,且升级覆盖率也不高;
- 业务逻辑尽可能放服务端实现,客户端负责业务展示应尽量简单以适应业务变化;
- 就不要扔到客户端来做,要解耦,况且还是跟外部合作方的系统耦合,简直没有天理!
作为一只有原则的汪,底限是要坚持的,业务逻辑是会变更的,一旦开了口子,往后就是无尽的深渊,哥有理有节,不干!您请找我方业务转接到服务端去~ 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接着了解到业务部门推不动中间环节的两个服务端部门,然后呢,层层邮件升级给各种叫大领导的生物,在一封转到我这只有一句“请客户端产品xxx务必尽力支持!”的回复后,哥的原则就像多年前坚守的节操一样,瞬间碎了……真实憋屈……这通常就是大公司里撕逼的常见方式,苦笑。
二、事件后果
- 业务部门抱怨产品部,就一个小需求都做不好;
- 研发同事极度苦闷,需求一时一个变,毫无规划,今天改了明天又反复;
- 产品狗也郁闷,被业务和研发两头夹着,里外不是人;
- 合作方也有抱怨,贵方效率这么挫,还要不要玩耍了?
三、原因分析
- 系统支撑缺乏规划,前期系统设计可扩展性差,导致各个子系统分散各地;
- 历史债,公司大了,部门割裂严重各自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各种交接留下的烂摊子;
- 沟通问题,业务部门做事方式实在太粗糙粗暴,只管拉上级施压而不考虑为何实现困难,鸭梨下来产品研发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产品缺少定位无规划,一个需求是否要加上,什么时候加上,以怎样的形式加上,都需要用产品定位来衡量决定。定位混乱各部门就都想来插一脚加几个需求,于是乎系统最后臃肿不堪,七零八落再做减法就难了;
四、反思与改进
产品定位始终要明确
产品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忘初心,也就是开发这产品时的需求出发点必须坚持。如果需求点已变,也要清楚变成了什么,然后才能围绕这一定位来构造产品。对于产品需求来说,定位不清,何以加为?产品定位,是衡量新需求的标尺。账户中心的产品定位应该是:账户中心一个用户信息平台,汇集用户各类信息为画像及数据挖掘服务,同时也是各项业务的入口。但也只是入口,不应跟具体业务耦合太高,更不应该直接参与具体业务实现。
沟通沟通沟通
如果有机会再处理一遍这次事件,我觉得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 充分了解现状及问题所在,了解各方关注点;
- 确定方案,本次按应急处理,召集各相关人员包括施压的大领导们申明利害,后续把梳理产品流程,拉回到正常轨道来。
就这样!
本文由 @浅沙 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