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M的未来格局会如何演化?
本周,WhatsApp 报告称每小时活跃用户数已超过 7 亿,一天发送信息量超过 300 亿条。相较之下,每天全球短信发送总量只有 200 亿。去年 Facebook 收购了 WhatsApp,但是移动端应用的赢者通吃效应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各类功能不同的 App(如曾拒绝被 Facebook30 亿收购的 Snapchat)依然风靡。就职于 Andressen Horowitz 的投资人 Benedict Evans 在个人博客中谈了自己对于通讯类 App 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他个人将智能手机本身看作一种社交平台,首先总结了几点移动通讯应用的特点。比如可以获得通讯录权限并同步云端,从而在更换设备时更加方便;直接获取手机中的照片,方便上传各类网站;推送消息提醒可以帮用户免去登陆不同平台的麻烦;在手机桌面有独立的图标等。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个狭小屏幕上能完成的操作很有限,因此移动端更加倾向于实现单一功能的 App。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究竟是要保持这种专注,还是发展成更加丰富的产品呢?
针对 WhatsApp 这类通讯应用,它的竞争对手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可能是不同的。在美国或许是 Facebook Messenger,Kik,Snapchats,至于 Instagram 算不算它的竞争对手还很难界定,正如上文所说,它们在单一功能上的实现已经存在较大差异了。而在中国无疑是微信,在英国或印度有可能是别的。从个体来看, 每个人手机上都可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社交网络,每一种是为了实现不同的目的。
反观 Snapchats,由于产品本身非常个性化,人们只能通过这个应用来实现这种阅后即焚,因此它的竞争力的本质是颠覆原有的用户常规行为和心理,通过一种 新的交流方式来创造新的社交需求,属于社会学范畴而非纯技术范畴。微信也是一样,起初发送语音的功能改变了人们常规的发信息方式,进而在网络效应下发展出 更大的用户群。巧的是,Benedict 在文章中预测语音方面也是一个创新的领域。
另一方面是关于是否要增加功能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了 Facebook 网页版的庞大信息流,以及微信和 Line,Kakao 和 Kik 的平台化。尤其是微信,API 接口和公众号订阅改变了单一的信息发送模式,将对话框也变成了软件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这种平台模式在他看来也是一种更创新的做法,同时可能也归功于中国大 陆本土市场没有受到 Facebook 和 Google 的“侵袭”。近期,微信又推出了站外搜索的功能,可直接根据关键字查找公网“相关文章”,将是微信从封闭的信息平台迈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的关键一步。
总之,移动端的通讯应用的形式都还远没有定型,用户也在不断适应交流方式的更迭。一切都在变化,而问题和答案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原文来自:36KR
本文编译自:ben-evans.com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