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经理的永恒命题:就不能既好用又好看吗?
昨晚和团队讨论产品细节——某页面引导文案的字体——产品经理魏莱向我提出了很激烈的疑问:就不能做到既好用又好看吗?!
我清楚他的不解:明明可以做到最好,为什么要将就呢?我们不是提倡完美与极致吗?
说实话,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也曾经拍着桌子对上司喊:UI和UE就不能兼顾吗?当时还提出很多依据。
但我逐渐发现,任何一项工作,无论大小、轻重,都要放在整个团队、项目甚至整个公司的规划中去思考。
我们这些做产品经理的,都很擅长提出长远、高大而美好的设想。但这些设想的前提,是结合实际,依靠团队,一点一滴去完成。即便那些超越现实的伟大创举,也都是一步一步磕出来的,从来没有哪些创新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UI设计师要一页一页去设计,一个像素、一个色值去调整。工程师要一行一行写代码,一个BUG、一个优化去实现。这些工作的背后,是无比复杂的取舍与优先级排序。
更重要的,这些工作都是由很多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完成的。而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情绪的。人有主动性也有惰性,有兴奋的一面也有疲惫的一面。这些都是现实工作中最真实的、最不能忽略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乔布斯与苹果是极致产品的典范,但苹果每一款刚刚发布的产品,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是经过上百个样机、备选方案,充分权衡、比对之后留下的。
难道苹果公司不知道问题的存在吗?当然不是。
在苹果公司的产品文化中,真正值得被“极致”的一定是那个最核心的功能、最常用的场景与最重要的体验。其他的,留给时间,留个4S、5S、6Plus,继续优化,继续生长。
所以,乔布斯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人们认为,专注意味着对你已经在专注去做的事情说是,但其实不一定,它可能是只对100个好主意说不。因为,只有不断的说不,你才有能回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来。
我想,学会说“不”,应该是对一个产品经理最大的挑战。因为人的本性是贪,这就决定了,做减法永远比加法难。而一旦你学会克制、学会取舍,你自然就会达到优于别人的境界。
现在,我们回归正题:做产品,就不能既好看又好用吗?
我还真的从没有得出过明确的结论。
至少,在理想状态下,好看与好用是可以并行的。但任何一种商业行为,在单位时间内,成本都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一定会做取舍,也就是想清楚资源要集中在什么地方。也只有做好取舍,才可能产生最大的差异化。
这也解释了,所有伟大的产品,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复杂的迭代与演进。试想,你还记得第一部iPhone、第一版微信的模样吗?那才是它们生命的起点。
但话说回来,现实状况永远是不理想的,我们就不能克服一下困难,多争取一点儿吗?我想这样也是魏莱最大的疑问。
比如让UI设计师辛苦一下,多尝试几个页面;让前端工程师辛苦一下,多实现几种交互;让后台工程师辛苦一下,尽快跑通数据接口……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无非是晚下班或者多给点钱。
但这会不会引发其他的连锁反应?比如团队的强度达到极限、成本失去控制、产品周期过长……我想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如何避免这些不确定性,又成了新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做好一个产品经理,要考虑的远远不是功能交互与页面设计本身,而是对长期规划与现实资源之间永远存在矛盾的协调能力。
说到底,这是一门艺术,并没有严格的标准。
你问我如何做好?我只能说,天赋与经验,都很重要。
source:微头条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