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从“下厨房”开始
作为一个吃货,在现金流处于窘迫的情况下,终于被逼着下厨房。计划每个周学一个新菜,这是我和下厨房这款app的开始,从下厨房上面我收藏我每一个周要学的新菜谱,然后下厨房会帮用户提供整个清单,这样子每个周末都很有目标的去买东西。我再也不担心自己饿肚子了,从那天锅喷火的开始,我现在已经学会4个菜(张全蛋:哈哈哈)。自从做了产品经理后,我现在已经逐渐养成在后台给一些app提建议(吐槽)的习惯。接下来,针对下厨房开始我的吐槽。
这是进入下厨房之后的首页。目前下厨房的社交功能并没有非常直接,只有基于菜谱下的评论,没有提供关注用户后直接私信的功能,只提供在某一菜谱下的私信留言功能。考量这一点,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够做的事就是可以非常直接的私信,而下厨房这里,只提供基于菜谱下的私信,用户没办法直接社交。这有什么区别?这里能学到什么?一款app如果是做垂直领域的,像下厨房这样基于兴趣建立起的社交,在初期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保证用户有话题。有话题是社交的前提,我们可以学习这种设计方式。但这里还可以做些改善,比如当我和这个人已经建立起了很好的关系,在双方相互关注之后就可以直接私信,这样子就更加完善了。
脱离这一点,今天主要讲下厨房最核心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
从用户场景开始。作为一名想要学习厨艺的用户角色,进入下厨房的这个页面,发现自己喜欢的菜谱之后,就可以进行菜谱展示页面,在菜谱展示页面会有整个菜的清单以及做法,在菜谱下有一些晒图的童鞋。针对每一个晒图的童鞋,用户可以点赞或者在图下进行留言。当用户想做这道菜的时候,就可以把这道菜加入收藏,并且同时可以加入购物清单,或者在底下加入到个人的菜单。
这里的逻辑流程是这样:打开菜谱-收藏菜谱-加入购物清单-用户晒图(完成菜品)-用户自己删除购物清单。
从上面的图片当中,可以看到我的收藏里面布满了菜谱,而我已经做完了一些菜,我现在并不想再看到他们。从用户场景来考量,我的收藏和购物清单实际上就代表了用户的计划。那这样子来看,用户的收藏菜谱是有生命周期状态的,初始状态是我准备做(收藏),接下来从购物清单里去买食材,然后是我=用户做完这个菜晒图分享(结束)。
从这个用户存菜到晒图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但下厨房在这里做得不极致。不极致就在于针对收藏的菜谱和购物清单并没有状态的设计。用户需要自己去手动删除,手动改变,这个方式和用户的生活实际的操作是脱离的。
这里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添加计划功能列表,让用户去自己做计划。个人认为这里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当用户晒完图(已经做完菜),app就能够自动将收藏的某一个菜加入到系统默认的成就菜单(已经完成的),与此同时自动清除相应的清单内容。
这样子,整个流程就非常流畅,逻辑也非常的有深度了。
而从产品运营角度来看,这样还能形成一个鼓励系统,让更多的用户黏在上面。成就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玩法。
从这个app的分析上,他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在做产品当中,结合用户场景考虑用户角色的时候,还得去考虑不同的周期。尤其在内容上,有的内容可能是存在生命周期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把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内容较好的进行处理,减少用户操作的步骤。
搬砖,共勉!
作者:脚下日月(微信公众号:PM范儿);via:简书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