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IM群组即将成为社区、社交类产品的标配?
小编按: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社交这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如 Facebook、LinkedIn 一度定义为现实虚拟分不清楚的网络社会,SnapChat、Secret、Yo 又一再一再刷新社交的玩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IM群组是否即将成为社区、社交类产品的标配?充实碎片化时间,让聊天变得更为实时有响应,又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很久以前,群就是指的 QQ 群,大一统的格局下,群聊的确火过很久。现在 QQ 早已不是移动端唯一的 IM 工具了,社交、社区类产品中“群”的影子越来越多了,差不多在豆瓣 App 出现的前后(当然未必有直接关系,可能恰巧是一波潮流),感觉群聊类的产品出现了不少(脸脸、叽叽、聊聊、友群之类的),以及了解到的几家社区类产品(暂不透露)都在做“IM 群组”。
一方面这可能跟微信已经培养了人们移动端使用群的习惯有关,另外,人以“群”分—社交还是应该有个圈子吧,另一方面做产品的人都想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和粘性。而且移动端的群组也具备了 PC 端群组没有的一些特性,比如 LBS、比如全天候响应,以及匿名、关灯等等花哨的玩法。
去探究 IM 群组蹿起来成因意义不大—马后炮唉,什么样的土壤做得起来“群”,移动端的群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命题好像更有意义。
如果也把群分成”性别社交”群和“兴趣社交”群的话,据个人观察,如果是纯 IM 产品、且纯线上的话,后者弱爆了。“性别社交”好理解,这些荷尔蒙群天性就比较活跃,那些加不进去的群通常都冠名“情感群”“恋爱群”“俊男靓女群”等等。
“兴趣社交”这个东西不够痛,远不是刚需。但个人认为如果有一个土壤可以先承载兴趣的话,倒是不可能延伸出不过的 IM 群组来。“豆瓣”不久推出的 IM 群组确实惹来不少关注,不过,它也是有问题的,虽然它基于一个具体的条目(即电影、书等)进行讨论,但它 IM 里的内容更像是“留言”而不是“聊天”—上下楼的评论往往相差几小时之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土壤其实不太给力,总得来说,一个电影、书、音乐条目作 为讨论话题而言太不具时效性了。
个人认为,兴趣群组做之前要有一个类似社区或者社交网络的东西来承载相关内容,社交必关乎传播,先传播再社交,这样子人以“群”分才不会那么突兀。此外,我认为这样的群可能是需要投入运营力度的,用节操精选 CEO 陈桦的话说,“群里有 10 个逗逼就聊得 High,其它人不说话也没事”。
还有,聊天就是个实时的事儿,因此,我觉得移动端的群就应该是实时响应的,在线的话就是在线,不在线压根儿就没这人儿,而且可以随便进,随便出—像一个流动的部落,毕竟,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用户也越来越来越没有耐心。个人认为,这种群应该是以后的主流,也是符合“轻联网”交流倾向的。
来自虎嗅网 作者: Chloe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