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黑父母”说说社交工具的可能性
最近网上有个新闻挺火的,话说是在西安打工的刘女士教会父亲玩微信并加其为好友,沟通方便的同时,困扰也随之而来,从来只看不评的父亲,突然在她的朋友圈里点了个赞,让她顿时心里“怪怪的”。她打电话给父亲说:“老爸,能不能别在微信里给我点赞?”
后来记者就这个问题随机调查了60位市民(子女40人,父母20人),结果发现其中有17位子女将父母加为微信好友,但他们中有14人将父母拉入黑名单。受访的20位父母中,其中12人和子女加为微信好友,但11人看不到子女在朋友圈的分享。
比例是不是很高?
其实笔者自己经常用的微信号也拉黑了自己的父母,原因很简单,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这里所谓的真实状态就是:高兴就狂野胡吃海塞,不高兴了就发飙爆粗口;工作忙了感慨生活不易,身体不舒服了各种牢骚满腹;碰见难题了伤心难过,遭遇烂事时焦头烂额!总之,就是怕父母看到真实的自己与他们眼中的自己处于不一样的形象时,他们可能会产生的焦虑或者其他不好的想法。初衷还是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就是了!
当然,笔者还留了一手,就是开了另外一个微信号,那个微信号没有拉黑父母亲戚,里面的内容基本都是开心的内容,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我的动态,而且看到动态后能安心过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拉黑父母的原因很直接,就是怕父母看到自己的状态,就没完没了的唠叨,芝麻大点儿的事儿在他们那里都能引起地震!某资深媒体人就在微信群里抱怨,自己有次在朋友圈评价了张学良,其父看到立马打电话过来将其臭骂一顿,然后Blala……说了一堆文革时期的事儿,经此事件之后,这位媒体人不得不拉黑自己的父亲,免得惹来第二次臭骂!
当然也有个别人表示自己并没有将自己的父母拉黑,但是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这部分没被拉黑的父母,一般从事的都是高知工作。笔者私下揣测,可能是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的接受度比较高吧,所以这部分父母逃脱了被拉黑的命运!
回到话题的最初,为什么时下年轻人会在最火的社交软件里删除自己最亲的人,或者因为自己的亲人的关注,而排斥使用某类社交工具?笔者甚至还听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Facebook上很多小孩离开,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父母上去了!难道对于社交工具来说,父母和孩子是天生不可共生的?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显然不是问题的答案。对于社交工具来说,父母在社会关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纵观目前大部分社交工具,其重点的服务对象在笔者看来,都是社会关系,比如工作、同事、朋友等,而针对父母亲戚开发的服务功能其实少之又少,可以说没有!父母亲戚只是被简单粗暴的归类到社会关系中,因为这种非个性化的对待(而事实上,父母和其他社会关系对社交的需求其实是有差异化的),导致了上面笔者提到的问题,朋友圈被拉黑,或者因为父母用了同样的社交工作而导致用户的离开!
虽说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但是,如果一款软件同时留住你和你的父母,让你和同事朋友以及父母能在同一平台和谐共生,这样的软件应该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吧!至少,以朋友圈为例,如果因为有特色的功能,父母不在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拉黑,那么诸如文首的新闻,至少不会再出现了吧!
作者:景晒晒 原文来自:钛媒体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