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发“好友测试”,测出的只有自己的不自信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话:“搞微信好友群发验证,大抵是缺乏自信之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杀兼自取其辱。”要知道,社交关系是不能测试的。
最近微信朋友圈比杜甫还要忙,刚费心竭力的围住了神经猫,又目不转睛的辨识那些微妙细微的小色块,最后落得个深深怀疑自己眼神儿是不是有问题……还没得闲休整一下,这不,这两天又被因群发好友验证的抱怨声刷了屏。
也不知是哪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能人异士发现通过微信群发,就可以验证对方是否将自己删除,是否友尽了。 很多人就如获至宝般,开始疯狂的向好友群发验证信息。一时之间,弥漫整个微信,自以为找到一个快捷的验证方式,但事实上适得其反。
估计很多群发的人都会认为,群发个消息,顶多算是造成一点儿骚扰,但没想到会招致那么多人的反感,甚至一度暴露了自己智商的下限。但更可悲的是,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群发属于系统消息,不对对方是否能接受到信息进行反馈;只有一对一的信息发送才有效。
按此做法,不但不能验证好友是否存在,但却反而招致对方的愤懑,进而被对方主动删除。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真是不得反失。
一个似乎看起来很小的验证行为,为什么会招致大多数人如此的反感?窃以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不懂社交
基本可以断定,群发的人是不懂社交的,或者说是不在乎社交的。如果很在乎社交关系,又如此做,那几乎在等同于秀智商下限。因为:社交关系是不能测试的。很多人都说,想验证也很简单呀,能不能看到朋友圈内容基本上就能判定是删除或是屏蔽了吧,但很多人连这都懒得去做。搞个群发,基本上就是向对方赤裸裸的宣告,你删我没啊,你要删我,我就马上删掉你啊。这对于根本就不是很熟悉的人而已,是多么的不通人情世故。
二、脆弱的关系链
微信的好友关系,最初通过通讯录导入,发展熟人关系,后通过QQ关系链引入,关系进一步稀释。再后来则在微信内部,比如通过微信群添加好友,外加通过下线的各种活动,也结识不少人。但凡此种种,朋友圈的不少好友,都是没有见过面甚至是一面之缘的。
整体来看,微信的关系链主导是半生不熟的弱关系,粘性不强。搞得好,会发展成熟人;搞不好,则会沦为陌生人。故此,关系非常敏感和微妙,可能因为一个观点,甚至一个嗜好不同,就会取消关注,沦为陌生人。
诚然,针对非常熟悉的人,相信也不会群发验证,发了也可只当个玩笑。正是基于这半生不熟的人群,才有这个需求或忐忑之心。但却忽略了,这类人的关系是极其脆弱的。
三、没有社交
看过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的截图,有一个人在去年加了他,然后自此无话,微信没有任何交流,突然就在前两天发了这么个群发验证的东东…你说,这样的好友,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么……由于微信好友的限制不能超过5000人,有不少人在纠结,苦于如何清除一些劣质好友,另外也有不少人都存在优化朋友圈的想法,但都苦于不知如何下手。这么个群发信息一到,简直是自己送上门来…终于不用苦心竭力的选择了,直接来一个删一个。
所以,这么干,真真是太过于唐突啦。
四、社交的核心–尊重和价值
社交的在于尊重,基于尊重产生价值,才能将关系更近一步,否则只能愈发疏远。想群发,极不尊重别人,又不能给别人产生价值,还及其唐突,不被删掉才怪。
一个稳定的社交关系,一定是彼此之间,能够互有利益。提起利益,也不一定非得谈到金钱的物质关系,精神上的依赖和认可都可以视为一种利益关系。总之,要让人有依托,欲罢不能。如果你在别人的朋友圈中可有可无,基本上关系就会脆弱的紧。
基于对别人的尊重,然后彼此之间产生价值,这才是将社交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核心要义,社交关系是需要苦心经营的,这种粗暴的,简单的方式真是害处不浅。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话:“搞微信好友群发验证,大抵是缺乏自信之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杀兼自取其辱。”一个朋友是这样回复的:“是的!他们验证完我就送了他们一句话,然后把他们删掉了。那句话是:’好的,你可以走了’”。
所以那些群发的人,别魔怔了,还是多学习下如何社交吧。
本文为作者bill.dng(微信:billview)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