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之素养
设计师的素养应该如何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设计师终生的事业,它不会有完成的一天,前人的智慧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领略设计精神之所在。
中国互联网设计界十几年的变化,从网页设计师变身界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大多数都是随着一个行业的兴起而前赴后继的投身其中,而实际上这三者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设计师自身更不应被一个名衔而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设计,先天的具有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性质。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现代设计越来越多地具备文化意义,美学、文学和工程学等。纵观我们熟悉的当代设计大师,原研哉、深泽直人、郑秀和,无不是在建筑、室内设计、产品、平面等范畴跨界别的探索、思考、发现、融合、构想行动方案,终成大器。衫浦康平如是形容他的设计哲学“早年我在做建筑师时,不只是关注建筑的结构,甚至会设想房间墙纸的颜色。我体会到,音乐、建筑、绘画等等都只是设计的一个方面,只有把这些方面都掌握好,才能让自己的手能够握成一个拳头,让自己的设计具有力量。所以,我还在不断学习。”
给走出校园跨入社会的年青设计师
梁启超的一段话:
“学校所学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开了学校才能发现。---况且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及附带学术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要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眼界与胸襟,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
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学业上之熏染陶熔,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全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例。”
没有比大师更好的语言给同学们建议了,年青设计师是最不受太多环境影响,思维开阔,充满激情和美好理想的一群,坚持你们的理想,为成为Top Designer而努力。
跨界
是目前一个流行词语,不只是在设计界,而是在各个范畴都在不断的探索其中的可能性。但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二千年前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除了建筑范畴亦引用了几何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论据以昭示多学科对建筑创作的作用。
生活中人人都是设计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对美学的理解,面对各方的疑问甚至挑战是必然的,设计师就有义务对设计提供论据的支撑。而论据来自各方知识的理解整合,所以对设计师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里做得特别出色,你就必须在其他领域里吸取灵感和素材!”
创新
我相信“太阳底下无新事”,似乎是一个挺不积极的观点,伟大的创新也不一定是惊世骇俗的,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创作出一个世上不曾存在的事物那是何等的神迹。最好的创意都隐含在我们的自然界,日常生活和意识当中,他们提供我们无限的灵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洞察、解构、重新组织就有无限可能性与戏剧性,尤其是需要一个多学科的组织互相补充来达成。
设计师并不是天生就有异于常人更高的审美眼光或是品味,而是通过对自身的修养的过程,丰富视野和身心而达到的境界。为此终生达成的境界齐共勉。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