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对互联网卖楼花式创业的反思
最近一条有关“老干妈”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关注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笔者经常购买此产品;二是重要原因在于没想到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企业竟然发展如此厉害,没在没想到,当然这也许有可能因为是隔行的缘故。
资料显示,“老干妈”起于1984年,这时代好象与“傻子瓜子”成名时代背景相似,都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当年陶华碧凭借自己独特的炒制技术,推出了此产品,没想到后来发展迅猛。1997年10月5日,注册成立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称“老干妈”),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股东结构只有陶华碧与其两个儿子。其中,陶华碧仅占1%的比例,大儿子李贵山持有49%,小儿子李辉2012年5月才入股,持有50%。
就是这个在笔者看来不起眼的公司,没想到业绩吓人。1998年的产值还只有5014万元,纳税额329万元。2013年则日均生产油辣椒200万瓶,实现年销售收入37.2亿元,上缴税收5.1亿元。15年里,产值更是增长了74倍,纳税额增长了155倍。
更为笔者关注的新闻点在于新闻中所称的该公司一直以来实行“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模式。据了解,老干妈曾多次拒绝地方政府的上市提议。
食品行业不是笔者关注重点,兴趣也不在此,而引发笔者较大感慨的是其在资本市场的“三不模式”。想想关注多年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路径,大部分发展套路为:造概念(俗称“讲故事”)——拉风投——IPO(现在多了条路,卖给BAT等巨头),即便企业IPO了,但公司可能一直还是亏本运营。
想想接触了解到的科技企业中,从资本角度来看,能与老干妈媲美的是大名鼎鼎的华为,华为之牛人所共知,无需赘述。笔者以前在深圳时听到的一个消息就是,深圳市政府曾想在资金上给华为提供帮助,但华为拒绝了,原因在于怕麻烦。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华为自身实力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自力更生。
再回到互联网产业,想想号称高科技产业其多年来发展的本质路径却有点像“卖楼花”,先弄个概念,讲个故事,吸引投资者进来,然后亏本做大规模,再IPO大家发财,然后风投解套走人。
当然这里也没有贬低互联网这种发展模式的意思,毕竟这近二十年的国内互联网发展过来,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诞生了一波又一波的财富新贵,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可以说过去以来互联网产业的创业主要路子在于赢利其次,概念与风投先行是根本,即便当下,这个路子还有一定市场,也还在用,如常常看到哪家企业又是A轮融资、又是B轮、C轮融资的新闻,走的还是资本推动型发展路径。
即便时下的互联网,已从PC端转到了移动端,即便互联网在传统行业中的工具性日益体现,亦即流行的叫法O2O,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局面,但发展壮大模式好像还是如旧。
这多年下来,新的背景下互联网创业的这种“卖楼花模式”能不能学习老干妈在资本上的“三不模式”?能不能过渡到这种模式?而又何时能实现?亦或互联网创业就不可能采用“老干妈模式”?就是该采用这种“卖楼花”的方式来创业?
这是笔者最近想的话题,不知是不是又在胡思乱想?权当闲扯,与诸君共反思。
文章来源:百度百家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