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厉害的地方是“制造粉丝”
21世纪企业最缺什么,最缺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这么说也许武断,但只想说明用户需求有多么的重要,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最近电视反复曝光了一些卖给老人高价保健品的营销团体,他们先组织大会,用小礼品请老人来,然后大爷大妈的嘘寒问暖,然后讲师开始介绍人生观、健康观,然后推销产品,然后老人们兴冲冲的买回家去。当然,这些保健品没啥作用,可以当类似麦乳精的东西冲冲而已。但一定要说老人花的钱冤枉了吗?也未必。老人们获得了很多,其实:
1,获得了别人的重视,如果定期有活动,就会定期获得重视和关怀;
2,很多老人在一起,有了共鸣,有了热闹气; 互联网的一些事
3,大师介绍的神奇功效,让老人获得了积极的心态,有了希望(积极的心态对病情的控制十分重要);
4,告诉他们很多道理,获得了一套理论和信仰,让自己的增加了精神财富; 互联网的一些事
5,增加了崇拜的人,这也是信仰的一种,同样强壮自己的心理。
回过头来,让我们看看雷军的小米给小米的粉丝带来了什么呢:
1,获得了重视,小米通过论坛等渠道让粉丝们积极参加进来,有融入感;
2,很多粉丝聚在一起,产生共鸣;
3,小米手机的各种厉害性能,让粉丝们情绪十分亢奋; 互联网的一些事
4,小米的低价高性能,已成为一种模式,一种理论,有强大的指导和参考性;
5,雷军通过每次发布新品和发货,给大家一种信赖感,信任感,直至信仰。
说到底,我既不认为卖保健品有什么不妥,也不认为卖小米手机有什么不妥,都切实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并有一定的疗效,只不过保健品的疗效微弱,而小米还是实打实的IT产品。小米创造的不仅是产品,更有粉丝,而粉丝不仅意味着销售额,还有用户的热情融在其中,而人类的情感其实具有巨大的能量。
“粉丝”是英语“Fans”(狂热、热爱之意,后引申为影迷、追星等意思)的音译,而粉丝营销(Fans marketing)是指企业利用优秀的产品或企业知名度拉拢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作为粉丝,利用粉丝相互传导的方式,达到营销目的的商业理念。而用户之所以变成粉丝,是因为企业和产品给其带来了快乐,要知道金钱易得,快乐难买,为用户带来快乐的产品必然得到粉丝。看看小米粉丝们的几个快乐片段吧:
1,每次发布产品,超高的性价比,让粉丝们雀跃,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带来快乐; 互联网的一些事
2,每次与对手的论战比较,通过软硬件特点获得一定层面的优势,给粉丝带来快乐;
3,通过论坛等形式,维系大家的感情和兴趣,产生共鸣,带来快乐;
4,通过雷总一次次坚定和自信的个人魅力展现,加深对其信赖和认同,带来快乐; 互联网的一些事
5,每次的饥饿营销,让买到的人喜出望外,带来极大的满足(捡到F码同样满足)。
那么,难道小米的竞争对手们,就不能给用户带来快乐吗,比如联想的科比手机、OPPO的美眉手机、华为的超薄手机、魅族的良心手机,难道都没有小米给力?这其中有一点硬伤,就是价格。对于差钱的用户(不差钱的都苹果三星),其它的功能上的、设计上的、营销上的给用户带来的快乐,都没有便宜给人的快乐更多。
先制造粉丝,让粉丝去推动一切
小米通过自己的产品,营销,创造了米粉,这其中有脑残级别的米粉,也有理性的米粉,这是小米最得意的作品,远远超过一个手机,一台电视。我的一个朋友,结婚生子,两套房子两辆车,仍然对小米乐此不疲,可以看出小米不仅征服了屌丝,也受到穷人甚至低产人群的喜爱。有了这些粉丝,小米将手机、电视、笔记本、平板、智能手表做全也不是难事,而同时进行更多的软件创作也是靠谱的。所以,短期看小米的对手是中华酷联,或者一些家电厂商,而未来的对手恐怕还会很多很多,包含很多领域。
狂热的粉丝,或者冷静而有主见的粉丝,都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英特尔和微软这种巨头,每年庞大的营销费用,也未必能培养出多少愿意为之摇旗呐喊的粉丝,而小米做到了。之前我所遇到的几次粉丝爆发期,分别是索尼的PS、明基的MP3、ThinkPad的笔记本、诺基亚的手机、nVidia的显卡、苹果的手机平板等等,这次就看小米能领多久风骚了。(来源:虎嗅网 作者:xxbisxxbis)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