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不是需求?
经常有看到BP这样写:“为了满足xx人群的社交需求”。
社交是不是需求?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因为在经典马斯洛5层需求里面,在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紧接着就是社交需求。
但是,但凡这种范畴的问题,往往都没有指导价值,或者说无益于揭示本质。比方说我这样描述:“为了满足四川人的生理需求,我开了一家火锅店”,或者“为了满足城市人的安全需求,我开发了一种防盗门”。这种描述方式大体等同于废话。所以我觉得“为了满足xx人群的社交需求……”也是一句毫无价值的废话。
我说社交不是需求,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因为没有人会为社交而社交,社交只是一种行动的泛指,不是本质的动机或者内在的目标。“社交”这个概念无益于揭示问题的本质。
所以,我们关注的不应是社交这个概念本身,而是社交背后的动机,这种动机的特性,以及符合这种动机特性的外在形态。
当我们去分析一个社交类平台是否有持续价值,主要也看这类社交平台的用户和用户之间,透过这种具体的产品形式,是否能够形成持续的频繁互动,而形成这种互动的本质驱动力,就是用户的内在动机,譬如某种满足感、存在感、成就感、虚荣心、安全感,或者多种满足的一个有机混合。
前几天一个朋友回四线城市老家,回来后对我说,感觉老家的人似乎还生存在10年前,大部分人用导航站上新浪搜狐,微信基本用语音,不知道新浪微博为何物。
我对他说,一种生活方式,往往和需求有关,而和“先进”、“落后”这些概念无关。造成这种状况,或许是因为三四线城市没有那么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职场竞争,正是后者导致了大城市白领人群的信息饥渴。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人,他们更把阅读新闻当做一种消遣、打发时间的行为。所以他们并不一定非要使用微博,他们也不关心微博公知吵架。当然,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猜测,是否靠谱,还要放到实践中去做更多的验证。说这个,只是在抛砖引玉,阐明一种思维方向。
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不仅来自于灵光一现,更来自于关注人群做每件事情的内在动机,寻求更好的能够满足他们内在动机的方式。针对于群体的、动态的产品,更应关注动态系统在未来发展中的内在平衡性。在线社区就像一个信息交易市场和聚会场所,是否能够持续繁荣,取决于规则是否能够满足长期发展对均衡性的要求。一个批发市场,摆摊、吆喝、发小广告的太多,某些客人就会因为厌烦离场,新浪微博或许就是一个范例。
很多在线的互动方式,在现实中也能找到苗头,只不过会由于网络的方便性而扩大。比方说在网络出现之前,线下就有读书会、赏片会这种组织,所以有了豆瓣。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了卡拉OK这种活动,所以有了唱吧。这些产品延展了已经存在的需求。所以,基于主题的社区,核心在于这个主题本身,是否有凝聚力,或者说用户是否有强的意愿就这个主题进行交互。
所以,强调“社交性”,反而无益于分析本质。
FROM 动点科技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