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告诉我们:新媒体没出路,产品化才有价值
以 5000 万美元估值一个网站编辑团队,无论如何都是过誉的,内容从来没有如此值钱,即使是在版权保护良好的国外也没有。所以本月初雪球财经以 5000 万美元的估值融得 1000 万美元 B 轮投资,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但事实上,雪球财经并没有创造奇迹,它吸引投资者的资产仍然是内容之外的东西:雪球网络,一个为股市投资者搭建的社交网络。目前这个社交网络用户数仅几十万,活跃人群十几万,发帖量几万条,只能算社交网络产品的初级阶段。
不过雪球网络的故事足够吸引人——这恰也是红杉中国和晨兴资本下注的动因——中国 A 股有效帐户 7000 万,每周交易帐户 800-900 万,在中国炒美股的人群有 10-20 万,还有一大批港股、固定收益产品、债券类产品投资者。而据说雪球原本计划下半年融资,在投资者的督促下,提前进行融资。这是“钱找人”的故事。
对雪球财经的认知,不少人停留在方三文 2010 年 5 月创办的 i 美股。这是一个美股资讯网站,方三文从网易副总编职位退下来后创办的。离开的原因与一般创业者无异:想法和才华施展空间有限。方在网易的时候,曾计划将网易财经改成 i 美股形式,即提供个性化内容、倚重 UGC(用户生产内容);把内容作为服务用户的手段,最终圈住用户,形成社区。
在创业之前,方三文说自己对于后半部分的思考是模糊的,出来单干之后,通过揣摩 Twitter、Facebook 这些社交网络鼻祖的模式,才决定走社区道路,即 2011 年 11 月上线的雪球社交网络。
实际上,2011 年 6 月融得的 2000 万元 A 轮投资就已经开始为雪球网络输血。2011 年上半年方三文开始筹备雪球网络项目,并招兵买马,2011 年底上线雪球社交网络产品。当时公布融资新闻的时候,雪球对外称要将支出“集中于产品研发和人力资源”,现在来看,就是增加了 20 位做产品的人员。i 美股作为旗下媒体,成为社交产品运营的一个渠道。
最重要的渠道意义在于用户的导入。雪球网络肇始于 i 美股论坛,论坛用户再转化为社交网络产品的用户,目前雪球网络和 i 美股用户重叠度比较高概源于此。当然,由于美股用户群小众,雪球网络的用户早已超过 i 美股。从运营团队规模来看,现在雪球 40 人的团队规模,雪球社交网络产品是 i 美股编辑团队的四倍。
被问到为什么会转型,从媒体型公司变成产品技术型公司,这位新闻业出身创业者如是回答:“互联网的核心是用户生产内容(UGC),接下来才是内容的组织方式,包括个性化、精准化等等;以前的网络 1.0 媒体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没有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第二个原因,是玩美股的人群有限,不甘心做一个小众市场。”
做产品与做媒体心态完全不一样。媒体是信息的掮客,用户为了寻找信息,借助于媒体的渠道能力。做产品则是无时无刻地琢磨用户的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此才能更快获取用户。后者被方三文视作雪球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过雪球更多的挑战来自于自己:做同类社交产品坚持下来的几乎没有。方三文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做投资者的社交网络,就像挖井。大多数人没有挖到水就扔掉锄头跑了,留下来的人,他们不确定有水,甚至可能是领导派下来的任务,也坚持不长。而我们是坚信有水的,只要掌握合适的工具,发掘并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挖出一口井来”。
方三文得以坚持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本人也是一名股市投资者,雪球财经创办之初即肇始于他对个性化媒体信息的需求(后来改为对社交网络 UGC 产品的需求)。当然,方也是雪球产品的受益者,他最近决定购买 Tesla 股票,即是观察雪球网络中与 Tesla 有亲近关系者的 UGC 内容得出的结论。方三文从新浪公司股票中也获得了几十万美元的收益。更长的周期来看,作为一名股市投资者,方说自己的账面价值从第一次炒 A 股开始,已经增长了几十倍,“不过关注收益率是创业了雪球之后的事情”。
比较有意思的是,雪球号称自己是唯一鼓励员工上班期间炒股的公司。“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在讨论股票。”据说雪球 40 几号员工的整体收益率不错,鲜有被清出场的,2012 年公司收益率最高的达到 60%。我问方三文如果 i 美股编辑也炒股的话,如何保证新闻的公正性?他说“我们不需要保证公正性,我们只要遴选出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了。另外我们会注明利益相关”。
在雪球获得新一轮融资后,雪球又开始集中招聘社交网络产品工程师。在拟好的一份招聘文案中,标榜“安全创业”,即指新一轮资金到位后,公司在生存问题上是比较安全的。我倒是觉得,即使是“一段时间内避免创业失败”的保证,也是比不上公布一组全公司炒股平均收益率的数据。这样对于新员工的吸引力,除了工资外,股市也是一条现金牛。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方三文自己的创业经历有没有什么可以跟创业者分享的。他一开始拒绝,因为自己不是成功的样板,其后才说到:“创业唯一的难处,在于用户需求的捕捉和满足。用户需求的捕捉和满足是非常难的”。
瞧,又是一个产品经理式的经验,而非一个新闻总编的教诲。
来源:百度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