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核心用户」的实战进展汇报,已成功完成第一步
每个产品都在运营核心用户,但也遇到过问题。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一个用户运营的困惑,用我身边运营妹子的真实案例去讲述和分析》)我们也是按文中的方案在执行。
一个月过去,取得了一些进展,也算完成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我们也有了方案。
本文说的是运营核心用户遇到的难题,我们从头开始完整梳理一下。
核心用户的价值:
- 对产品整体有带动作用
- 直接获取用户反馈
- 协助运营人员的工作
- 对外品牌传输
运营核心用户的重要方式是群。
运营群的难点:
- 活跃度低
- 覆盖人数有限
- 互动形式单一
- 用户主动性差
- 管理成本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社群运营。
一句话解释:鼓励用户自发组织社群,官方给予培训、招募和奖品支持。
其中关键因素:
- 社群的所有权是用户,最大发挥用户积极性
- 官方给予社群支持,不要求在产品上活跃
- 社群人数规模维持在100人以内
- 官方尽可能增加社群数量,并保证活跃度
- 如果产品上有社群活跃的载体就更好了
我们这么做了一个月,成果是:
- 人数:30个社群,覆盖2800人
- 活跃:80%的社群有线上/线下活动
- 收益:每个活动都在产品上反馈
- 传播:每个人都在朋友圈传播活动
但我预感瓶颈会来,原因是:
- 人数增速变慢
- 管理成本增加
- 缺乏产品落地
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运营模式,这个项目很可能就会停滞,覆盖人数停留在几千人,与数万量级的预期不符。
我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完整生命周期的社群生态体系。见下图:
具体解释一下上图:
1.初建
- 规则:明确准入制度,开放给用户自发创建,官方不介入管理
- 思路:低门槛吸引社群成立和加入,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最大化增加可转化用户基数
2.成长
- 规则:社群成型并开始活跃,官方接入参与培训,协助推广展现
- 思路:有潜力、高速成长的社群,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
3.核心
- 规则:做好日常沟通和维护,资源重点倾斜
- 思路:高产量、高活跃度的社群,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
- 每一步的晋升标准怎么拿捏
- 是否需要有降级机制
- 如何让用户感知这个体系
- 没有产品的落地怎么办
这些就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分析了,我只说一下产品落地的问题吧。
这种运营模式,如果有类似豆瓣小组、贴吧、Same这样的产品落地是最好的,因为这个生态过程都可以在产品上完成,如新建一个小组,然后拉人、发帖、做活动,再慢慢养大。
贴吧/Same/豆瓣小组/猫眼电影
可惜大多数情况是无法满足这点的,因为要求产品投入的成本太高,不只是研发方面,还可能会影响产品整体的定位,毕竟这是个大模块了。
我计划先把群体量级做起来,印证模式可行,再提产品,这也符合我「运营先行」的原则。否则什么都没有就开发产品,没理由。
以上就是我们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本周开始执行。由于没有前车之鉴,我们不知道效果如何,后续会在这里反馈给大家。
相关阅读:一个用户运营的困惑,用我身边运营妹子的真实案例去讲述和分析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在从业的近10年里,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