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产品打造高价值的社群?
现在大家都在讲粉丝经济,都在谈如何进行用户运营,所以大家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社区、论坛、QQ群、微信群。大家都以为自己只要抓住了互联网汪洋中的这根稻草,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小米,下一个罗辑思维。
清楚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使用一款应用会加入一个群,购买一件商品会加入一个群,打发时间去参加一次聚会也会加入一个微信群。甚至楼下卖水果都可能建一个微信群,跟你说在群里下单可以给你打折。但是,大家都在拼命的建群,那么这些社群十分真的有价值呢?很多的人拼命往一个群里拉人可能只是为了完成老板定下的KPI,所以把能拉进来的人都拉进来。但是却发现根本没几个人愿意发声,这样的群久而久之就算没人退群,那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明确要建立哪种社群
建立的社群也要分几种类型,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用途。有的产品可能会专门建立一些交流群,方便用户进行产品的交流,也方便解决产品故障,减少售后客服的压力。这种群是任何用户都可以加入,更具开放性,所以适合社区、论坛和QQ群。但是假如需要沉淀核心用户,需要加入社群的成员的质量和生命力更强,那可能就需要对加入的成员进行筛选,尽可能把广告和潜水的剔除掉,这样的群更适合在微信上建立。
建立一个群很简单,但是要运营好一个群不容易。运营社群不是简单的跟用户聊聊天,踢踢广告狗。你必须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群,建立这个群是为了什么效果?一切的运营行为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但是工作的重心还是让用户产生价值,无论是UCG还是其他的营收。
拉人要宁缺毋滥
所以,要打造高质量的社群,首先再选择群成员上就要宁缺毋滥。在社群开始就应该拉入会聊天的人,所谓的会聊天的人,他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会带动整个群体的气氛,也可以帮助别人解答一些问题。这样的人就类似鲈鱼,他不会让这个群体变得沉闷。如果没有这样真实的用户,那就只好自己演,反正必须有几个这样跟群主对戏的人存在。
在拉人的同时也需要把社群的规则建立完善,要让每一个加入的人都清楚,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社群更加有活力和秩序。
适时发起话题与活动
每一个加入社群的人,都应该是用过产品的,或者是对这个类型的产品感兴趣。也都可能是有某方面诉求的人,其他行业跨界的人。当一个群里面的人还是有不同的诉求的时候,对于社群的话题都是需要引导的。否则不会真的有那么多人真的闲的无聊,到处找人瞎掰。再能聊的人,一直这样闲聊下去,也会变得无话可说的。所以运营这些社群,你应该要想到如何让这些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顺便也完成自己的KPI。
发起适时的话题和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把热点话题或者跟自己的社群价值观相同的话题放在社群里面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大家在群里的热情,也会提高大家在群里的存在感。而举行一些小活动,例如有偿让大家写产品体验报告、找产品bug送礼物等等。这也是小米所说的参与感,要让用户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线上线下打通
对于很多社群而言,当社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把线上与线下打通。当线上的交流达到了一定的量,成员彼此的熟悉程度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举办线下的沙龙和聚会就是社群必不可少的工作。
线上交流的深度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如何线上交流还是会有一定的防御性。要达到更密切的交流,或者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的机会。任何的交流和合作都是应该双赢的,否则都只是一锤子买卖。所以举行线下的产品交流会或者沙龙,可以让社群成员感觉到加入社群的价值。
本文由 @黄海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
如何通过APP看到产品战略层面
产品经理拿到一款产品的时候,不能只能看到表面信息,而是要能看到产品背后的信息。 -
基于用户的“真需求”创新产品
产品创新是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围绕产品创新和用户研究分享一些看法。 -
有一种交互设计研究验证叫“设计走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检验,确保其在定位、设计、营销计划等多个环节,在可视范围内是正确的,需要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做出检测。 -
你为什么离不开微信?
张小龙说用完即走,你却爱不释手; 到底是什么让你离不开微信? -
移动互联时代APP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都会经过网络竞争中争取有利的优势,较为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向互联网竞争转型,出现了很多数据云大数据等等 -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和挑战 -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前1%与前10%的产品经理差距在哪? -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你有哪些策略应对不断的需求变更? -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如何运营天猫【十亿俱乐部】商家页面?

